1800年之前的一千余年間,世界各國人均產出基本維持不變,而最近200年來,全球人均產出快速增長,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提升。造成這一變化的原因之一就是國際貿易。
大航海時代以來,迅速興起的國際貿易使得各個經濟體可以發(fā)揮各自的比較優(yōu)勢,從而大大提高了資源配置效率。經過200余年的演變,國際貿易模式發(fā)生了很大變化。理論而言,國際商品貿易本質上是生產要素在跨地區(qū)之間的流動。早期,國際貿易商品流動本身就能真實反映地區(qū)之間的要素稟賦差異和要素流動,也就能真實反映貿易雙方的資金流動和產業(yè)結構差異。
隨著經濟的不斷發(fā)展,產品層面貿易對資源配置的改進效應被逐漸挖掘殆盡,國際貿易表現出一種全新的方式—全球價值鏈方式。全球價值鏈是指生產環(huán)節(jié)的分工逐漸取代產品分工,即一個產品的生產過程被分解為不同的環(huán)節(jié),不同經濟體從事不同的生產環(huán)節(jié)。
在現階段全球價值鏈貿易模式下,一個產品已經不能反映出特定經濟體的要素稟賦結構,基于商品流通的國際貿易核算體系也就不能真實反映地區(qū)之間的要素稟賦差異和要素流動。在此背景下,一個國家出口的一件商品,僅僅只能說明這件商品在這個國家完成了最后的組裝過程,而生產這種產品的中間環(huán)節(jié)都還是個“黑盒子”。
由此,全球價值鏈貿易時代,真正體現要素稟賦差異和要素流動的是產品的生產分工環(huán)節(jié),每個經濟體只是產品價值鏈中的一環(huán),也就是說,國際貿易商品的流動、國與國之間的商品貿易和國與國之間的稟賦差異、產業(yè)結構差異等幾乎沒有關系,國際貿易商品統計完全不能真實體現國與國之間的要素流動關系。
根據前面的分析,我們知道,全球價值鏈貿易時代,商品貿易完全不能真實反映出經濟體之間的實質聯系。因此,我們應該理性看待我國作為全球最大貿易國這一事實。全球貿易大國只是反映出我國貿易商品集散地這一事實,并不能說明我國就擁有這些貿易商品的生產稟賦,更不能說明我國就擁有這些商品的比較優(yōu)勢。理解了這一點,我們就能更為理性地看待我國全球第一貿易大國這一事實。也許,這一頭銜,除了帶來更多的貿易爭端、成為更多國家的政治標靶,很難為我們帶來多少實際利益。
上篇:
下篇:
地址: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(qū)慶陽路77號比科新大廈 傳真: 電郵:303235380@qq.com
隴ICP備14001663號 泰和集團 甘公網安備 62010202002397號 版權所有 設計制作 宏點網絡